先說重點:
問題不在於你自律不夠,而是你少了 全局指標,以及對 歷史偏差 的管理。
再精準一點,有兩個真相,往往被忽略,卻會拖垮你的還款進度:
- 預算只看細節 ——就算你每筆都沒超支,但如果總收入不足,結構性缺口依然存在。
- 預算只看當月 ——過去的超支或短收,若沒有累積記錄與攤銷,會在時間裡長成巨洞,最後爆發。
這就是為什麼,很多人年復一年都在「努力做預算」,卻總在還款上落後。
第一幕:努力卻看不到進展的日常
我們先從幾個真實的日常場景說起。
小美的學貸
小美大學畢業三年了。她的薪水每月 36,000,扣掉房租 12,000、水電網路交通 8,000,剩下 16,000。
她告訴自己:「我要省下來還學貸!」
所以她取消健身房,週末幾乎不出門,午餐從餐館改成自帶便當。月底一算,真的存下 8,000。
三年過去,她的生活緊繃得像拉滿的弦。但當她打開還款進度表,卻發現——本金還剩一大半。
「怎麼會?我不是每個月都這麼拼命嗎?」
小張的信用卡債
小張的情況更糟。他有三張卡,總共欠了 200,000。銀行要求每月最低還款 6,000,他硬是把娛樂、聚餐全部砍掉,每月還 8,000。
剛開始他覺得自己很厲害,比最低還款多繳 2,000。
但過了一年,他愣住了:總欠款只減少 20,000,利息卻吃掉了大半努力。
「原來我以為自己在進步,其實只是原地打轉。」
共同的挫折
他們有一個共同點:努力很多,成果很少。
每個月的預算表看起來都很漂亮,但最終結果,卻與想像差很遠。
這時候,人往往會懷疑自己:「是不是我還不夠自律?」
但真相是:努力沒有錯,錯在 缺乏一個能看全局的指標。
第二幕:為什麼光靠預算,無法保證準時還款?
真相一:預算只看細節
預算是細節導向的工具。它能告訴你:「我這個月吃飯花多少?娛樂花多少?」
但它回答不了:「三年後,我能不能清掉這筆學貸?」
因為再完美的預算,如果收入本身就不足以支撐「生活成本 + 還款需求」,那就是結構性缺口。
你可以再怎麼壓縮餐費、取消所有娛樂,但數字合不起來,永遠不會完成。
這就像一個人,月薪只有 30,000,卻想每月還 20,000 的貸款。
不管怎麼切預算,那都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真相二:預算只看當月
大部分人做預算時,眼光停在「這個月有沒有超支」。
但債務不是「當月」的遊戲,而是一場「多年的馬拉松」。
如果三個月前有一筆醫療支出爆掉 30,000,你這月預算再漂亮,也無法抹平這個缺口。
如果過去半年收入低於預期 10%,但沒有納入滾動檢查,你會在最後一年突然發現:進度嚴重落後。
所以,預算給的往往是假安全感。
它像是跑步機上的數字:你拼命跑、汗流浹背,但一抬頭,你還在原地。
第三幕:盲點與錯覺
這裡有三個常見的錯覺:
- 預算錯覺:「我有結餘,債務應該會減少吧?」
錯。結餘只是帳面上的潛力,不等於實際還款。還款需要的是整體規劃,而不是只看這筆結餘能不能應付當期金額。如果沒有全局安排,就算當月結餘為正,債務仍可能拖延甚至惡化。
- 自律錯覺:「債務沒減,是我不夠省?」
錯。結構性收入不足,再省也補不了缺口。 - 進度錯覺:「我已經努力還錢,應該快完成了吧?」
錯。如果沒有全局指標,你只是在憑感覺跑。
第四幕:需要的是全局驗算,而不是更嚴格的預算
當我們把焦點從「這月的預算表」拉到「整體還款計畫」,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:
👉 照我現在的資源 + 過去的偏差 + 未來的挑戰,我能不能準時完成?
這就是所謂的 全局驗算。
簡單理解:
- 預算是「今天吃多少、花多少」。
- 全局驗算是「三年後,我能不能準時畢業?」
而能幫你回答這個問題的核心,就是 資產達成率。
第五幕:資產達成率的概念(白話版)
想像你要跑一場 42 公里的馬拉松。
- 預算 = 每公里的配速。
- 資產達成率 = 你現在的體力 + 水分 + 補給,能不能保證你在 4 小時內到達終點。
它不是看「我今天省了多少」,而是回答:「整體而言,我有沒有足夠資源準時完成?」
👉 白話公式
資產達成率 (%) =「把實際擁有的資產,除以(未來需要花的錢折算成今天的金額 − 未來可以收到的收入折算成今天的金額 + 債務需要還的金額折算成今天的金額),再乘以 100,就是資產達成率。」
為什麼要「折算回今天」?
因為一筆 3 年後要付的 30 萬,和今天要付的 30 萬,價值完全不同。
折現就是把所有未來的支出、收入、還款金額,都換算成「今天的等值金額」來比較,才不會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。
判讀方式:
- ≥100%:計畫可行,可以安心走下去。
- 95–104%:在邊界,需要調整。
- <95%:缺口大,必須立刻改變策略。
第六幕:不同還款法的比較
方法 | 做法 | 優點 | 缺點 | 適合的人 |
雪球法 | 先還最小的債務 | 成就感快,容易堅持 | 利息可能多付 | 容易需要動力的人 |
雪崩法 | 先還利率最高的債務 | 總利息最低,效率高 | 成果感慢,需耐心 | 理性、能堅持的人 |
資產達成率法 | 檢查整體能否準時完成,並滾動調整 | 能看到全局,避免假安全感 | 不會立刻有「還清一筆」的快感 | 想確認長期可行性的人 |
重點不是哪一個最好,而是:雪球和雪崩是「局部戰術」,資產達成率是「全局戰略」。
第七幕:故事化案例
案例 A:小王與小美
小王:三年拼命預算,存了 10 萬,但學貸還剩 40 萬,進度落後半年。因為他沒檢查過整體可行性。
小美:每月追蹤資產達成率。起初只有 92%,她知道缺口存在,就去兼職。三個月後升到 102%,三年準時完成。
案例 B:信用卡族
阿明:欠 300,000 卡債,每月只繳最低,五年後還在原地,資產達成率長期 80%。
阿華:做債務整合,利率降到 8%,資產達成率一口氣提升到 105%,三年內清完。
案例 C:突發事件
小芳:原本計畫穩定,資產達成率 103%。突然家裡出現醫療費用 −80,000,瞬間掉到 85%。
她立刻延長還款期數、兼職補收入,三個月後拉回 98%。
第八幕:心理學為什麼讓人迷失在預算?
- 損失規避:我們對「少花 50 元」特別敏感,卻忽視「整體缺口 50,000」。
- 即時滿足:看到當月預算表漂亮,就覺得自己很厲害,忽略長期進度。
- 錯覺控制:以為控制住每一筆支出,就能掌握全局。事實上,只是小格子好看了,全局仍然失衡。
第九幕:行動清單(給讀者帶回去的工具)
行動清單(帶得走的步驟)
- 盤點今天的資產
把現金、存款、可動用的投資(股票、基金等)全部列出來。 - 計算每月可動用結餘
「收入 − 基本生活成本」=能真正拿來還債的錢。 - 檢查還款缺口
把可動用結餘和「每月應還金額」比較,如果長期不足,就是結構性缺口。 - 折現檢查未來 vs 現在
把未來需要的所有還款和生活支出折算回今天的價值,
再與「現有資產+未來收入折現」比較。
→ ≥100%:計畫可行。
→ <100%:代表缺口,需要調整。 - 若 <100%,從五個方向調整
- 增加收入:兼職、副業、爭取加薪。
- 降低支出:刪減非必要開銷。
- 降低利率:考慮債務整合或轉貸。
- 延長期限:重新談條件,分期拉長。
- 處分資產:賣掉不用的車子、土地或投資。
結尾:真正的安全感,來自「能完成」,而不是「我很努力」
努力做預算,沒有錯。
但如果缺口是結構性的,再努力也只是徒勞。
真正能讓你安心睡得著的,是:
- 把細節與全局分開;
- 把當下與歷史連起來;
- 用資產達成率檢查整體計畫;
- 並且每月滾動調整。
當你做到這些,你會發現:
還款不再是一場無止境的跑步機,
而是一條有終點的賽道。
你不再只是「很努力」,而是「一定能完成」。